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百科  >>  留学动态

聊聊中美“名校”差距

作者:西小顾    浏览次数:1159    发布日期:2018-12-10

很多出国党们选择出国都是更向往国外的“教育体制”。不过,国内的教育到底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尽如人意呢?



教育部陈部长曾为我们描绘了2049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他说“我心目中的2049年中国教育有这几个特征


第一 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

第二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车国;

第三 世界教育发展规则中国有更大发言权;

第四 中国版汉语教材能够走向世界。


无疑,美国目前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创新大国、强国:世界上70%的专利出自美国,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人数,还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数目,美国都遥遥领先


更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很多重大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科研成果都来自美国。它们不一定都是由美国土本学生创造的,实际上,更多是由外国学生在美国大学从事研究后而创造出来的。


美国高等教育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院长倪军在对比研究中美排名前十位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后写成的。


参与对比的高校高校包括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耶鲁以及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



1、同样搞科研,创新机制截然不同?


我们300多位教授捆绑在十七、八个研究所里,具体的科研基本上也就是这十七、八个单位来做。而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系,教授、副教授、助教加起来总共60位,但他们却有60个创新团队,再经过排列组合后,可能会出现的创新小组超过100个。


从创新机制来看,中美大学间的区别非常大。中国的大学基本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而在美国,大部分的创新还是以个人兴趣为导向。


再从组织结构方面看,中美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别。在科研上,中国的高校一般是大团队、大梯队,而美国都是小梯队、小组,但这些小组又可以动态组合成无数个新的队伍。


2、缺淘汰制度,博士生质量“差太多”?


在中国,一旦进入博士班,几乎没有什么淘汰机制能把不合格的学生淘汰掉。


但在美国,大学的答辩委员会认为,如果给一个不合格的学生博士学位,让他毕业,就等于把学校品牌给他了。所以他们非常慎重,宁缺毋滥。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创新人才。不言而喻,如果大学教育体系跟不上,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


中国前10位大学,其本科生源质量一点不亚于美国前10名大学的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在数理化方面的功底很好。但仔细对比一下,中国学生的质量还是“很一般”。因为美国学生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最典型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中国学生解一个方程式,他能解得非常巧妙、非常快,在这方面美国学生绝对不如中国学生。但是美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他们更善于的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方程式。


在中国,一旦进入博士班,几乎还没有什么淘汰机制能把不合格的学生淘汰掉。


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很高。以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系的研究生培养为例,有一年共有1200多个学生申请攻读这个系的研究生,最后只有180个人被录取,但这只是一个“入口”。180个学生进来后,必须在修完两个学期的课程后参加博士资格考试。在机械系,第一次考过的学生不超过入读学生人数的一半。比如20分是满分,考14分的学生可以通过。但考到12、13分,甚至11分,还会给第二次机会。两次考试加起来,只有65%的学生可以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3.课程改不改,到底谁能说了算?


在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很多新知识大家都希望学,但是学时有限,怎么办?美国大学每几年就要进行一次教学改革,不断地变革。任何的改革不是平白无故、没有依据地改,而是要根据调研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来改。


大学对人才的学习和培养,如何来评估?其实,有效的人才培养并不是指把学生的课时压满就够了,而是要看学生是否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有一个概念,叫Justin time。以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系的工程教育改革为例,每几年就要改一次,但这样的改革不是一改就不变了,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变革中。


美国大学的教学改革怎么进行?首先,要在改革前做调查,任何的改革不是平白无故、没有依据地改,而是要根据调研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来改。



4.教授提得快,导致人才“变了样”?


在评价上,现在国内评价教授的标准是,以中国自己定义的标准评价,即我们说这个人是大教授,他就是大教授。而美国对教授的评价,依据的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即在学术地位、教学、科研等方面有自己的贡献。


就目前来讲,中国高校师资队伍普遍比美国前十位大学的要差。国内大学聘用教师的标准太随意,太低,有时提拔教授很快,但并不强调个人的创新。这些年,很多高校都从海外引进教师人才,但一些学校却没有把人才用好,导致引进人才过了一到两年就本土化了。


再看课堂文化,中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美国也有明显差异。国内大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而美国大学在培养人的能力、创新性和传授知识上是三者兼顾的。


中国学生喜欢在做完了作业后“对一对”:如果答案一样,大家都放心了。而在美国课堂上,更多的题目是开放式的,很多问题没有唯一解,只有若干个解里面哪个比较好。就这一点而言,中美大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明显差异。其实,问题有唯一解,老师改卷子很容易,计算机也可以改卷;但如果题目是开放式的,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中国现在的确已经是一个留学大国了,但是中国大学校园里的留学生,多少是被“买”来的,中国政府给了这些留学生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有不少“拿工资”,但这样“买”来的留学生, 在文化共同繁荣的路上, 可能并走不了太远,真正达到陈部长为我们描绘的蓝图那样,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渝ICP备1701084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602503783